连载一:丝绸产品概述——《中国丝绸消费白皮书(2021)》

作者: 中纺协
发布于: 2022-12-06 13:12

前    言

中国丝绸产业源远流长,丝绸产业链延伸很长,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造、染整印花,再到成衣服饰,分工极为精细化。从产业形态来细分,又可分为生产、出口、内销。从产品形态来细分,又可分为原料和成品。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从历史沿革和传承来说,其职能多侧重于国内贸易流通渠道建设和成品营销环节。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丝绸专业委员会,是最早成立的分支机构之一,一直带领着全国丝绸成品生产、贸易、零售企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活跃于丝绸内贸领域,为丝绸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做出不懈努力。在国家商务部茧丝办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专业委员会开展了旨在让消费者了解丝绸、消费丝绸的“丝绸中国”及“丝绸消费月”等系列活动,组织编写了《中国蚕丝被发展报告2017》,每年一度的“全国丝绸行业零售工作会议”更是丝绸零售企业的大聚会。此次,又在丝绸会员企业的鼎力支持下,编写了《中国丝绸消费白皮书》,试图从丝绸消费的视角,揭示我国丝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以供各领域从事丝绸生产、贸易、消费的业界人士决策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历史上看,中国不但是丝绸发源地、丝绸生产大国,而且是丝绸消费大国。丝织品是古代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必备衣着,更是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奢侈用品,丝绸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丝绸之路的兴起,开启了大规模的国际贸易,西方率先工业化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能力,中国丝绸有相当多的数量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国内丝绸消费份额反而逐渐萎缩。建国以来,我国丝绸产量中出口与内销的比例长期处于9:1的局面。自改革开放,尤其进入21世纪,这个比率在不断发生变化。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丝绸内销份额超过出口份额,也就是说国内丝绸消费已经支撑起丝绸产业的半壁江山。因此,对于丝绸消费的研究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丝绸不仅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更是拉动国内消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商品。随着丝绸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丝绸产品的设计研发、消费理念、营销渠道等都在经历着深刻变革。

《中国丝绸消费白皮书》以丝绸定义开题,作为科普类的读物引导消费理念和传播丝绸知识。而后几千年的丝绸发展史缓缓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讲诉了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介绍中国丝绸产业的篇章中,我们利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对产业布局进行了全景描述。消费及零售市场作为本书的核心,相关章节对中国丝绸零售营销模式和品牌发展优势都逐一做了全面分析和阐释。当然,最具价值的部分就是总结及建议篇章,“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丝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丝绸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未来的定位”等问题都会得到一一解答。

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品牌建设方面创造新优势,将培育国内知名丝绸品牌作为主要方向。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品牌建设的路还很漫长。中国丝绸行业应通过多元化营销手段建立品牌IP,迎合消费者新消费思潮进行精准营销,加强对消费者的认知教育,通过联合宣传等形式,增强丝绸产品认知度与品牌美誉度。

第一章  丝绸产品概述

第一节  丝绸简介

1.丝绸定义

广义的丝绸涵盖整体产业链中的“桑、蚕、茧、丝、绸、成品”。现代所述丝绸一般指以蚕茧为原料,经过缫丝、织造、染整、印花等一系列(或部分)步骤制成的纺织品的总称。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主要丝绸产品为生丝、绢纺丝、蚕丝及其交织物(蚕丝含量≥50%)和蚕丝被4种,但随着生产端工艺创新与消费端需求变化,丝绸终端产品种类愈发丰富,形成了丝绸服装、丝绸饰品、丝绸家纺三大品类占据主要地位,丝绸衍生品(包括丝绸食品、丝绸化妆品、丝绸医疗用品、丝绸文化产品等)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格局。

2.归属行业/品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属于纺织业;根据北美行业分类系统(GICS),丝绸属于消费品部门中的可选消费品;丝绸制成品由于成本昂贵、工艺精美,售价一般高于其他材质纺织品均价,一定程度上属于奢侈品。

3.行业特性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出口国。蚕桑丝绸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行业。

丝绸产业上游栽桑养蚕环节完全尚未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主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依赖农户开展,与扶贫富民紧密相连;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丝绸产业中游半成品加工与成品制造环节所需购入的面料与设备成本较高,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丝绸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丝绸产业中游及下游丝织、印染、设计、营销等环节,与文化产业交融相连。

古代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成为世界最早桑蚕织绸的国家以来,在自身织造工艺逐渐完善与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双因素驱动下,中国丝绸持续千年作为中高端贸易商品流传至世界各地,现今仍以不同丝绸制品的形态流行于全球中高端消费领域,助力中华文化输出与轻工业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丝绸特性

丝绸由天然蚕丝蛋白纤维组成,蚕丝材料本身具有柔软、亲肤、光泽好等特性,而由其制成的丝类商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舒适、光泽柔和等特性,适宜作为原材料制成贴身衣物、床品及服饰等产品流通于中高端消费市场。

蚕结茧时所分泌的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称为蚕丝,蚕丝材料是所有天然纤维中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和人体肌肤蛋白近源,表面光滑,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较好的亲肤、吸湿、保暖、透气等特性。蚕丝纤维由许多极其细小的纤维组成,呈现出多孔隙结构,38%的蚕丝纤维为空心;细小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空气,阻挡着丝绸内的热量散发,使之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易于水分子扩散,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蚕丝纤维结构呈现出三棱型断面,能够较好地反射各类光线,呈现出自然柔和的光泽感。

丝类产品在制成与使用时分别有着较好的环保性与健康舒适性。养蚕制丝对于周遭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如养蚕期方圆五公里内一般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免蚕因此吐丝失败或死亡),制丝时一般杜绝添加化学成分(以免蚕丝变性),因此以天然蚕丝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真丝绸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绿色环保性;蚕丝与人体皮肤的化学组成较为接近,因此其制成品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会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且蚕丝特定的结构及其所具有的亲水侧链氨基酸等物质,使其具有抗风湿、抗过敏、抗紫外线等功效,具有一定的健康舒适性。

第三节  丝绸分类

历史较为悠久的一种丝绸分类方法是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所划分的14大类:分别为纺、绉、缎、绫、纱、罗、绒、锦、绡、呢、葛、绨、绢、绸,其中除纱、罗、绒不论花部、地部组织外,其它大类均按地部组织为根据。每大类绸面都可具有素(练、漂、染)或花(织、印花)的表现。

近现代,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丝绸的制造材质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也随着新材质的推出不断拓展,丝绸的分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行业中出现了按不同蚕丝品种、原料、用途、加工方法、织物组织及加工工艺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的习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分类方式如下:

1.按不同蚕丝材料

可分为桑蚕丝、柞蚕丝及木薯蚕丝,以桑蚕丝为原料织就的织物叫真丝绸;以柞蚕丝为原料织就的织物叫柞丝绸;以木薯蚕丝为原料织就的织物为木薯丝绸。桑蚕丝由以喜食桑树叶的家蚕吐丝而成,养殖方式一般为人工集中种桑养蚕,主要产地集中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四川、江苏、浙江、云南等地,是目前应用最广、消费规模最大的蚕丝材料品种;而柞蚕丝由喜食柞树叶的野蚕吐丝而成,养殖方式一般是将野蚕放养于柞树林,主要产地集中在中国北方的辽宁、河南等地;木薯蚕丝是由喜食蓖麻叶的蓖麻蚕吐丝而成,在中国产量较小,产地零星分布于广东、广西、安徽、山东等地。

2.按制造环节及用途

可分为属于制成品前端环节的丝绸面料(一般用于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制作)、终端制成产品与丝绸衍生品,其中终端制成产品又可按不同用途分为服用绸(如服装、内衣、家居服、围巾、头巾、领带等)、家纺用绸(如蚕丝被、靠垫等);丝绸衍生品则指利用部分桑蚕原料制成的产品,如丝绸刺绣、织锦书画等艺术品、利用桑树果实制成的桑葚茶、桑葚酒、利用蚕丝制成的面膜、外科手术缝合线、医用蚕丝骨钉等。

在实际市场中,丝绸家纺是2018年中国丝绸内销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为40.3%,其次是真丝绸缎类及真丝服装类(31.8%、12.9%),服饰类则为13.1%,其他类别仅占比1.9%。

第四节  丝绸发展历史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同时也是最古老的世界商品之一。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中国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随之不断变化,最终发展为现今的全球消费品。

1.早期起源

根据现代大量考古发现推测,蚕及蚕丝制品至少始于距今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于民间普遍流传的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的传说,此时中国人民便开始利用蚕茧抽丝、使用原始腰机织就织物,丝绸制造由此起始。丝绸最早的功能是丧葬和祭祀,考古学家认为,或许是新石器先民在原始桑林中观察到了蚕自卵至蛹并化蛾飞翔的变化,进而把它与人的生死、天地沟通联系。商朝之前,价值稳定、数量稀缺的丝绸衍生出一定的货币功能,在最早的金属货币流通前便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商代,随着鬼神文化的发展,祭拜仪式中常见的丝绸需求随之增长,此时的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复杂的织机和十分高超的织造技艺。

2.走向成熟

春秋至中唐是中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丝绸的生产与商业化,都在此时走向了相对成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列国争霸,周礼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丝绸所归属的农桑成为各国大力发展、以彰显治国实力的重要产业,丝绸产量与质量均在此时期内快速增长,上等的“绫罗绸缎”成为王公贵族特有的衣服材料,丝绸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为此后的奢侈品定位奠定一定历史文化基础。秦汉时期,国家版图拓展、中央统治相对稳定,对外贸易兴起,丝绸远销中亚等地,古代运输条件较差,远距离贸易以高价值奢侈品为主,工艺精良、纹样精美的丝绸由此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中国也因此获得了“丝国”的美誉。西汉汉武帝时期,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商品的地位。唐代是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此时中国国力兴盛、文化开放包容,手工业繁荣发展,丝绸工艺技术达到新高端,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丝绸通过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至东南亚及阿拉伯地区,同时,中外文化的充分交流也反向促进了中国丝绸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与技术扩散

此前在贸易中,中国垄断了丝绸生产,将丝绸生产技术作为官方把控的绝密知识,但随着国内丝绸技术的南北扩散与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中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对丝绸技术的垄断,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常常被欧洲工匠拆解、重新利用。中国从出口丝绸为主,变为了以出口生丝(生丝指未经精练的蚕丝,与之对应的熟丝指精练后的蚕丝)为主。明清以来,随着亚洲各蒙古政权的崩溃以及中亚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基本停滞,依托于海运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渠道,丝绸进一步商品化与全球化。

4.短暂停滞与至今发展

清末,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战略,对外贸易一度停滞,西方在侵略中快速发展扩张。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爆发,世界制造业格局彻底变革,机械缫丝代替了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丝绸的生产制造方式也随之改变,但中国经济备受自鸦片战争开始的一系列国际侵略战争影响,损失严重,丝绸产业一路衰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丝绸产业由国家专营管控,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重点产业重新崛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