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供应链专题
☞ 服装企业转型第一步:供应链管理
今年,中国服装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仍然是正在持续遭受地缘政治波动影响下的全球经济,生产力、供应链、消费力、投资等诸多方面正在承压。持续的波动和不确定正在为这个行业内的企业发展埋下不可预计的伏笔。服装制造商不仅要应对这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新”挑战,还要解决长期存在于产品研发及业务增长等方面的旧问题。站在十字路口,企业面临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策略和短期提效的破局关键。
在此背景下,服装企业纷纷寻找出路——打折促销、加大电子商务渠道投放、转投二三线城市等商业手段花样繁多。上述各种各样的手段都属于在库存发生后再“消解库存”“处理库存”的模式,但要根本上解决服装业的库存问题,还要从库存产生的根源——供应链着手,最大限度的“预防”库存产生。
什么是服装供应链?
围绕核心企业(品牌、工厂、电商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实现服装设计、采购、生产、包装、运输、流通、交付、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
行业中有个比喻,把服装供应链比作一棵参天的大树:原辅料是树下的土壤,制造工厂等核心企业构成树根;一级批发商是树杆;二级批发商是树枝,用户是树叶;在根与主杆、枝与杆的一个个节点,流通的是信息流、物流、现金流。这个比喻看起来很形象,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里,每个企业之间并非紧密相连的强关系,而只是互为客户的松散弱关系,缺乏一种更为宏观和整体的协同性与关联性。
了解“客户订单分离点”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维持合理的库存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库存水平”和“顾客服务水平”之间做出权衡。如何权衡库存水平和服务水平,在供应链管理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客户订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简称CODP),它是指在传统商品流通路径中:工厂—品牌公司—总代理—经销商—卖场(零售商)—消费者,通过变换库存的位置,以使得某些操作或者实体在供应链中的运行能够独立开来。比如说,一件衣服储存在零售商处,顾客自己从货架拿下,付款买走,而代理商、品牌商看不到下单的过程。这里,零售商的库存就是顾客和制造商之间的缓冲,这个库存点就是客户订单分离点。分离点越靠近顾客,就越能更快的服务顾客,顾客的体验感就会更好。
这个点的位置就涉及到对顾客快速响应得到更高满意度和更大并可能积压更多的库存投入之间的权衡。
服装业分销模式
服装业供应链参与者,在"生产商—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分销模式下,一般采用期货制度即品牌商把商品销售给代理商或零售商,成功转嫁库存风险,品牌商没有与零售商形成风险共担或共进退机制。品牌商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往往要求代理商(零售商)超量进货,造成零售商库存不堪负重。为了应对这样不良的服装分销模式,柔性制造数字化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各种新商业模式如SPA商业模式、F2C商业模式等正在重塑服装分销模式,给服装企业更多喘息的空间。这种尝试顺应了服装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变的趋势,适应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要求。服装个性化定制模式中,“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的位置更靠近制造,是服装业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使得商品的售卖可以从工厂直接发送到终端消费者。企业可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置后移而减少现有产品的成品库存。
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
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下,品牌商通过产品组织设计体系推出产品;生产商通过精益制造体系、并行工程技术,减少生产批量进行低成本柔性制造,减少采购与生产的总交货期;品牌商(或代理商)通过高效默契的物流配送加速产品进入销售渠道的过程;品牌商通过零售商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迅速反馈调整,以驱动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快速协同运作,从而消解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缓解服装业面临的高库存问题。
小结
在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中,供应链上所有参与者以品牌商的目标客户为基点,依据顾客的需求完成订单的交付。通过完整顺畅的整体供应链运作,企业库存得以最大程度释放,这需要各个供应商企业通力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把握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平衡。探索适应服装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要求的新型业态,为企业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